广东从小切口入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凯发k8官网手机客户端

  • 商洛在线
  • 2022-10-13 10:53:37
  • 来源:南方日报

不久前,第二届“南粤家政”技能大赛总决赛落幕,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家政技能大军。正是通过“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无数普通人借此圆梦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随着最后一道焊口焊接完成,广东天然气主干管网通达21个地市,这条跨越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的绿色能源“大动脉”,将更有力保障千家万户的烟火气。

依托“数字广东”改革优势,广东应急指挥中心实现监测预警“一张图”,大屏幕上,风险点实时监测、自动预警,安全防线不断加固夯实。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从风险防范到社区环境,从“急难愁盼”到柴米油盐,十年来,广东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历史性提升。

获得感成色更足

“三项工程”成民生金字品牌

“财政给我们村投了2000多万元,用于新修柏油路、小公园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相信我们‘珍珠’会更加发光发亮。”韶关市翁源县珍珠村党支部书记刘新发看着美丽的乡道,不禁由衷感叹。

广东始终把民生支出作为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十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七成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建立健全民生领域稳定投入机制。

坚持“小切口大变化”,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十年来全省民生支出累计达9.33万亿元,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占比由2012年的66%逐步提高到2021年的70.3%。2021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万元。

教育是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近年来,省财政投入超过150亿元支持本科、高职院校扩学位,实现本科、高职院校全省地市全覆盖。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广东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的重要领域,连年预算安排超千亿元用于全省农林水支出,推动全省于2021年底基本实现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为推动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广东出台系列措施,专门用于办好人民群众“喝好水、走好路、读好书”等多项实事。2021年,广东明确省财政在持续加大投入、落实好2019年出台的系列政策基础上,5年再新增安排210亿元,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才能创造财富、增加收入、带动消费、提振经济。广东切实把就业置于“六稳”“六保”之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异地务工人员、退役军人、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十年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500万人。

截至2021年,全省就业人数7072万人、约占全国1/10,农民工总量4219万人,其中本省籍农民工1919万人,外省籍农民工2300万人、占全国跨省流动就业的32.3%。作为全国用工大省、就业大省,广东为稳定全国就业大局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脱贫人口,广东下功夫做好跟踪帮扶,努力稳在岗位、稳在企业、稳在广东。截至今年上半年,外省脱贫人口在粤务工规模达408.5万人,占东部8省市吸纳脱贫人口务工数45%。

“00后”独龙族小伙儿巴澳胜已来广东两年,得益于省级劳务协作,他和老乡们每年乘坐免费专列来粤工作。“有了稳定收入,我们家脱贫了,生活越来越好。等再工作几年学好了技术,我想回家乡创业。”

十年来,广东创新探索实践,打造“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金字招牌,以新的实招硬招稳定就业大局、促进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我们从事的是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永远都有需求、永远不会过时。”“80后”肇庆大厨谭志军说,“近年来,‘粤菜师傅’工程提供大量无门槛、低门槛培训,帮助更多人掌握烹饪技能、解决就业;如今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希望通过打造餐饮品牌和平台,让家乡发展更上一层楼。”

以技能培训着手,“三项工程”帮助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渠道、加快致富奔康,目前累计培训855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282万人次。一系列政策措施着眼于人、主体是人、目标在人、落实到人,真正实现“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成为广受欢迎的民生品牌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广东名片。

“三项工程”也为更多年轻人提供成才机会。世赛标兵、粤菜名厨、家政好手、文化技工等技能人才品牌加快建设,推动形成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目前全省技能人才达1804万,为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技能人才支撑。

随着“三项工程”的深入实施,产业融合活力迸发,乡村全面振兴步伐也持续加快。目前,全省建成61条粤菜美食旅游精品线路、打造587个乡村旅游粤菜美食点,各地创建598个“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一批批“厨师村”“技工村”“月嫂村”相继涌现。

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推动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十年来,广东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4854元、22306元,比2012年增长81.5%、111.6%。

幸福感更可持续

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

日前,广东实验中学举行云城校区启用仪式,正式迎来首批200多名新生,与此同时还有多所新开办学校“迎新”,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有学上”“上好学”。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事业,与民生福祉紧密相关。近年来,广东建立健全“小切口大变化”民生实事办理制度,通过推出民生导向的政策举措,办好一件件惠民生、解民意的具体事项,让广大群众得到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

教育是民生之基。十年来,广东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系统谋划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实施“新强师工程”,推动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全面整合珠三角地区优质资源,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开展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培育创建省级优质特色教育集团,满足适龄儿童“上好学”的需求……广东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靶向”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2012年以来,全省新增学前教育公办学位97.71万个,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5%以上,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按照“一盘棋”思路,广东统筹资源,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高校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目前,广东8所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146个学科入围esi排名前1%,有力支撑广东发展、服务大湾区建设,并历史性地实现本科高校、高职院校21个地市全覆盖,高等教育完成大跨越。

作为职业教育大省,十年来,广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全力推动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2012年以来,累计培养700多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成契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

医疗是民生之需。十年来,广东医疗卫生“强基层、建高地、登高峰”的战略蓝图逐步变为现实,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79.31岁,已达发达国家水平。

打造高地提升整体实力。近年来,广东分批支持建设50家高水平医院、实现地级市全覆盖,助力首批“委省共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落户广东。

强基层便民就近医疗。为加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均衡布局,广东建设5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组建74个城市医疗集团、428个专科联盟、121个远程医疗协作网。“互联网 医疗健康”更加便民惠民,50家“互联网 医疗健康”示范医院进一步探索未来智慧医院发展路径。全省90%二级公立医院、100%三级医院基本实现“一键诊疗”服务。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人口大县的47家中心卫生院全面升级至县级医院水平,并改造建设189家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488家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1万间村卫生站。目前,全省市域内住院率、县域内住院率分别保持在95%、85%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以前经常要出远门就医,很不方便。专家来到饶平后,我们可以就近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在潮州饶平县妇幼保健院,时常能听到群众对医疗环境的点赞。

补短板、强弱项,广东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实施出生缺陷免费筛查、宫颈癌和乳腺癌免费检查等项目,进一步将宫颈癌防治关口前移,在全国率先以省域为单位实施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

社会救助是民生之根。十年来,广东积极落实落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相关政策,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跃居全国前列。

中山市三角镇居民梁叔不幸罹患白血病,家庭生活陷入困境。民政部门及时为梁叔发放市级特殊临时救助金,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广东加强对未参加失业保险的无生活来源失业人员的救助帮扶,对受疫情影响无法返岗复工、连续三个月无收入来源、生活困难且失业保险政策无法覆盖的农民工等未参保失业人员,未纳入低保范围的,经本人申请,由务工地或经常居住地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帮助其渡过生活难关;同时,不断加大对生活困难未就业大学生等青年的救助帮扶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给予临时救助。2022年1月至9月,全省就开展临时救助7.04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逾1亿元。

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广东持续推动出台《广东省社会救助条例》《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广东省临时救助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省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形成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住房救助、临时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9项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力量参与的“9 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全面织密扎牢兜底保障制度网,推动群众幸福感更可持续。

安全感更有保障

成功应对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

今年夏天,广东“龙舟水”比常年偏多六成,6月中旬,全省出现持续性暴雨到大暴雨。省应急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西江、北江以及省内重点水利工程的现场影像和水文数据。随着各河流水位回落,全省防汛应急响应等级逐级调低,值守人员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

支撑这一系列工作高效运转的,正是广东建立的常态化风险研判机制。机构改革以来,广东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立应急值守一日一研判、一日一报告、一日一调度、一日一抽查、一事一处理,应急处置一个指挥中心、一个前方指挥部、一套工作机制、一个窗口发布,应急指挥卫星通信指挥车、集群对讲机、无人机、智能单兵终端“四合一”等机制,从应急响应发布到应急救援处置,搭建起新时代“三防”工作体系。

瞄准“三防”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广东出台防汛防旱防风条例、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工作规则等地方法规,及时修订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应急预案,推进“三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各地结合实际,纷纷以制度形式固化经验做法。借助科技手段,近年来,广东形成监测预警“一张图”、指挥协同“一体化”、应急联动“一键通”,实现从省到村的上下联动和相关部门的左右贯通,应急一键通app可立即发出应急响应提示,预报预警信息可以第一时间直达基层一线。

近年来,广东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完成全省13万个综合网格的基本划分、编码固定和置入“粤政图”,加快推进“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和“雪亮工程”建设,初步实现“一个平台管平安”。省法院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十条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十条,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相继出台依法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护航广东高质量发展。围绕省域治理“一网统管”创新事中事后监督,广东率先建成全国统一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和行政执法监督网络平台,推动行政执法更透明。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2年多来,广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全省上下“一盘棋”调度、“一张网”防控,筑牢疫情防控防线,打赢一场场防疫硬仗。

通过实施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广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村(居)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应对传染病疫情能力明显提升。疾控能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目前全省共建成p3实验室5间,省疾控中心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快速排查能力持续提升,各市疾控中心均具备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核酸检测、移动快速检测能力和全基因测序能力。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广东25家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建设医院已配备传染病床位10693张、重症床位2809张,77家县级公立医院配备传染病床位4534张、重症床位1146张。

坚定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广东在十年民之所向、政之所为的坚守中成功应对一次又一次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一个又一个重大安全风险,以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难忘瞬间

深入实施“三项工程”

2018年4月26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帮助劳动者提升粤菜烹饪技能,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广东以美食为媒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的序幕就此拉开。

2019年9月,广东提出实施“广东技工”工程,以制造业和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建设高素质技工队伍,推动“广东技工”与“广东制造”共同成长。同年,我省推动实施“南粤家政”工程,突出诚信建设,完善行业标准,构建15分钟家政服务圈,打造让人民群众放心的家政。

经过几年发展,“三项工程”逐渐在稳定就业大局、促进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855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282万人次,真正实现“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广东名片。

随着“三项工程”深入推进,世赛标兵、粤菜名厨、家政好手、文化技工等技能人才品牌不断涌现,全省技能人才达1804万,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技能人才支撑。

笃行不怠

各地涌现“厨师村”“技工村”“月嫂村”

端稳饭碗拓宽致富路

煎炒烹炸,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从几十平方米的小铺子到名扬一方的“网红店”,“忠记云濑”小吃店老板陈冠忠说:“掌握一技之长,小事业也能做红火!”

技行天下,精彩人生握在手中。“00后”郑敬霖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上夺得飞机维修项目银牌,还没毕业便收到南航的“绣球”,如今已如愿签约入职。

诚信家政,梦想之路由专业铺就。在“南粤家政”超市里,“婵姐”李秋婵成为广受欢迎的“金字招牌”,她还带动超700名老乡参加家政培训,谋求更好的生活。

把稳就业置于“六稳”“六保”之首,近年来,广东高位推动打造以“三项工程”为代表的就业品牌,加速一揽子政策措施高效落地,形成全社会稳保就业的强大合力。

自“三项工程”实施以来,广东累计培训855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282万人次,“厨师村”“技工村”“月嫂村”不断涌现。

通过“粤菜师傅”工程,老百姓实现“一人学厨,全家脱贫”;通过“广东技工”工程,技工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上技校人生一样精彩”逐步成为社会共识;通过“南粤家政”工程,我省建成基层服务站约600个,老百姓在家门口既可享受优质家政服务,又能找到工作机会。

通过“三项工程”这个“小切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更好解决,最终实现“大变化”。通过大量无门槛、低门槛培训,许多老百姓增收就业不再愁。不仅在广东,很多来自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的群众也因此脱贫奔康,在家门口走上了致富路。

聚焦乡村振兴、富民兴村,“三项工程”推动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广东已建成61条粤菜美食旅游精品线路、打造587个乡村旅游粤菜美食点,串起一二三产业全链条,走出一条“舌尖上”的乡村振兴之路,形成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新的实践。

在实施“三项工程”过程中,广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掀起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热潮。随着厨师、技工、家政等人员的职业化水平逐步提高,不少人荣获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

端稳就业饭碗、拓宽致富道路。未来广东将继续以技能“小切口”解决就业“大问题”、满足民生“大需求”、促进产业“大发展”,发挥“三项工程”稳就业、促增收的“金钥匙”功能,更好造福人民。(记者 尚黎阳 肖文舸 钱明雅 李秀婷 唐亚冰 汪祥波)

标签:



相关推荐

聚焦 2022/10/12
聚焦 2022/09/30
聚焦 2022/09/28
聚焦 2022/09/2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