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提出八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技术主推模式-凯发k8官网手机客户端

  • 商洛在线
  • 2023-08-23 05:38:40
  • 来源:山西日报客户端

本报讯(记者王秀娟)8月22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为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质量和综合效益,该厅在组织专家充分调研论证并征求相关部门和市县的意见建议基础上,制定了《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技术主推模式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针对性提出8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技术主推模式,明确了适应不同地形地貌、不同区域农田建设主攻方向、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指导各地提升建设质量,提高综合效益。

《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模式选择与耕地资源禀赋相匹配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工程技术模式;要坚持突出主攻方向与工程建设优先序相结合的原则,优先解决影响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优先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农田建设问题;要坚持量力而行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相一致的原则,在目前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重点用于攻坚农业生产主要障碍因素,实现粮食增产,确保项目建设效益最大化。


(相关资料图)

全省耕地按照水源条件分为水浇地区域和旱作区域,水浇地区域指有可利用水源进行农田灌溉的区域;旱作区域指无可利用水源,依靠天然降水的区域。适宜水浇地区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主要有旱改水型、灌溉恢复提升型、盐碱地改造型三种;适宜旱作区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主要有坡改梯型、梯田改造型、客土改良型、集雨补灌型、沟坝地治理型五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采用一种或多种模式集成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旱改水型建设模式建设区域主要为汾渭谷地平川区和其他各区地形相对平缓地带,有可利用水源,但现状耕地为旱地。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将旱地改为水浇地。

灌溉恢复提升型建设模式建设区域主要为汾渭谷地平川区和其他各区山前倾斜平原区,地形相对平缓,现状耕地为水浇地,灌溉设施损坏或不能满足灌溉需求,通过修复和改造灌溉设施,恢复和提升灌溉能力。盐碱耕地改造型建设模式建设区域主要为晋北高原区、汾渭谷地区盐碱型耕地,有可利用水源,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开展盐碱耕地治理。

坡改梯型建设模式建设区域主要为晋陕丘陵沟谷区、晋东山地丘陵区、晋东南盆地丘陵区、晋北高原区的坡耕地,通过实施坡改梯逐步达到稳产高产。

梯田改造型建设模式建设区域主要在晋陕丘陵沟谷区、晋东山地丘陵区、晋东南盆地丘陵区、晋北高原区平整度较差的旱作梯田,通过平田整地控制水土流失,提升高产稳产能力。

客土改良型建设模式建设区域主要在晋东南山地丘陵区及其他各区河流两侧土层浅薄的旱耕地,通过实施客土填充增加土层厚度,满足农作物高产需求。

集雨补灌型建设模式建设区域主要在晋陕丘陵沟谷区、晋东山地丘陵区、晋东南盆地丘陵区、晋北高原区水资源缺乏且不适合建设较大水利设施的旱作耕地,通过修建集雨补灌设施,解决“卡脖子旱”,提升耕地稳产高产能力。

沟坝地治理型建设模式建设区域主要在晋陕丘陵沟谷区、晋东山地丘陵区、晋东南盆地丘陵区、晋北高原区沟谷底部的旱作耕地,通过修建谷坊、平田整地和布设排水设施,筑坝排洪,解决耕地防洪抗水蚀问题,达到高产稳产。

附件

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

工程技术主推模式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要求,立足我省耕地资源禀赋和农田设施现状,以解决制约粮食产能提升的限制因素为切口,针对性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技术主推模式,明确建设优先序,指导各地提升建设质量,提高综合效益。

二、原则要求

要坚持模式选择与耕地资源禀赋相匹配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工程技术模式;要坚持突出主攻方向与工程建设优先序相结合的原则,优先解决影响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优先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农田建设问题;要坚持量力而行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相一致的原则,在目前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重点用于攻坚农业生产主要障碍因素,实现粮食增产,确保项目建设效益最大化。

三、模式分区

水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制约我省粮食产能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全省耕地按照水源条件分为水浇地区域和旱作区域,水浇地区域指有可利用水源进行农田灌溉的区域;旱作区域指无可利用水源,依靠天然降水的区域。适宜水浇地区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主要有旱改水型、灌溉恢复提升型、盐碱地改造型三种;适宜旱作区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主要有坡改梯型、梯田改造型、客土改良型、集雨补灌型、沟坝地治理型五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采用一种或多种模式集成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四、工程技术主推模式

(一)旱改水型建设模式

1.建设区域

主要为汾渭谷地平川区和其他各区地形相对平缓地带,有可利用水源,但现状耕地为旱地。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将旱地改为水浇地。

2.模式内容

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综合考虑地形条件、水源特点等因素,优先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综合配套建设农田输配电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土壤改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等。

灌溉工程:利用现有水源配套提水设施;铺设地埋管道;配备相应的出水设施,有条件的可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喷灌等节水措施,实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适当推广具有自动化数据采集、g5数据传输、计算机科学决策等功能的智慧化灌溉系统,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

农田输配电工程:架(埋)设输电线路,配套相应的供(配)电设施。

土地平整工程:对于田面起伏不平的田块和地块面积较小而土层较厚的田块进行土地平整,归并为大地块,满足灌溉规范需求。

田间道路工程:修建田间道路,进行道路硬化或铺设砂石路,配套满足生产需要的道路附属设施。

土壤改良工程:通过秸秆还田、深松耕、增施商品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等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农田防护工程:建设农田林网等农田防护工程。

3.建设标准

以一千亩单元为例,根据地形条件,配备必要的提水设施;铺设管道不低于6000m,配套相应的出水设施;根据电源情况,架设高压输电线路,铺设低压输电线路300m左右,配备变压器;通过平田整地,田面平整度(100m×100m)应不大于10cm,横纵向坡度应达到1/500-1/800;修建3-6m宽不低于15cm厚砂石路3000-5000m,确有必要的可修建不低于15cm厚的混凝土路;增施有机肥不小于200 kg/亩并深翻;根据需求,栽植农田防护林。亩均投资3000-5000元。

(二)灌溉恢复提升型建设模式

1.建设区域

主要为汾渭谷地平川区和其他各区山前倾斜平原区,地形相对平缓,现状耕地为水浇地,灌溉设施损坏或不能满足灌溉需求,通过修复和改造灌溉设施,恢复和提升灌溉能力。

2.建设内容

根据灌溉设施现状和灌溉需求,优先修复改造灌排设施,综合配套建设农田输配电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土壤改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等。

灌溉工程:优先利用地表水源,提升改造提水工程,修复完善现有水井;完善管道或渠道工程,更换或补充埋设管道,修复灌溉渠道;补充完善出水口和水肥一体化滴灌、喷灌等节水设施。适当推广具有自动化数据采集、g5数据传输、计算机科学决策等功能的智慧化灌溉系统,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

农田输配电工程:架(埋)设输电线路,配套相应的供(配)电设施。

土地平整工程:对于田面起伏不平的田块和地块面积较小而土层较厚的田块进行土地平整,归并为大地块,满足灌溉规范需求。

田间道路工程:修建田间道路,进行道路硬化或铺设砂石路,配套满足生产需要的道路附属设施。

土壤改良工程:通过秸秆还田、深松耕、增施商品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等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农田防护工程:建设农田林网等农田防护工程。

3.建设标准

以一千亩单元灌溉设施全部改造提升为例。根据现状进行灌溉水源改造;铺设管道不低于6000 m,或修复灌溉渠道不低于1000m,配套相应的出水设施;根据电源情况,架设高压输电线路,铺设低压输电线路300m左右,配备变压器;通过平田整地,田面平整度(100m×100m)应不大于10cm,横纵向坡度应达到1/500-1/800;修建3-6m宽不低于15cm厚砂石路,确有必要的可修建不低于15cm厚的混凝土路;增施有机肥不小于200 kg/亩并深翻;根据需求,栽植农田防护林。亩均投资大约2000元左右。

(三)盐碱耕地改造型建设模式

1.建设区域

主要为晋北高原区、汾渭谷地区盐碱型耕地,有可利用水源,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开展盐碱耕地治理。

2.建设内容

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优先建设农田灌排工程,综合配套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等。

灌排工程:修建排碱渠、完善灌排系统,做到灌、排分开,通过灌水冲洗等措施,淋洗和排除土壤中的盐分。

土地平整工程:表土剥离与回覆,开展田块整治对局部地面不平整地块和小型田块平整归并,提高田块平整度。

土壤改良工程:通过深松耕控盐,施用土壤改良剂化学改盐,增施商品有机肥培肥抗盐,合理种植生物降盐。

农田输配电工程:架(埋)设输电线路,配套相应的供(配)电设施。

田间道路工程:修建田间道路,进行道路硬化或铺设砂石路,配套满足生产需要的道路附属设施。

农田防护工程:建设农田林网等农田防护工程。

3.建设标准

以一千亩单元为例,根据地形条件,配备必要的提水设施;铺设管道不低于6000m,配套相应的出水设施;根据电源情况,架设高压输电线路,铺设低压输电线路300m左右,配备变压器;布设排碱沟或暗管4000-5000m;通过平田整地,田面平整度(100m×100m)应不大于10cm,横纵向坡度应达到1/500-1/800;修建3-6m宽不低于20cm厚砂石路3000-5000m,确有必要的可修建不低于15cm厚的混凝土路,根据盐碱状况提高路基强度;增施有机肥不小于400 kg/亩、硫酸亚铁不小于100kg/亩(或脱硫石膏不小于1200kg/亩)并深翻;根据需求,栽植农田防护林。亩均投资大约6000-8000元。

(四)坡改梯型建设模式

1.建设区域

主要为晋陕丘陵沟谷区、晋东山地丘陵区、晋东南盆地丘陵区、晋北高原区的坡耕地,通过实施坡改梯逐步达到稳产高产。

2.建设内容

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优先实施以梯田修筑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平整工程,因地制宜布置农田防护措施,综合配套田间道路工程、土壤改良工程和排水工程等。

土地平整工程:合理规划和适度归并田块。因地制宜修建等高梯田,自上而下设计,外高里低、层层筑坎。梯田田面长边宜平行等高线布置,田面宽度应便于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

农田防护工程:配套土(石)坎、土(石)埂、种植生物坎等坡面防护设施,建设农田林网等农田防护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修建田间道路,进行道路硬化或铺设砂石路,配套满足生产需要的道路附属设施。

土壤改良工程:实施增施精制有机肥及加厚耕作层、应用土壤改良剂等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排水工程:田边或路侧修建排水沟,径流量大的区域应修建混凝土排水沟。

3.建设标准

以一千亩单元为例,沿等高线将坡耕地整治为梯田,通过平田整地,田面平整度(100m×100m)应不大于10cm,横纵向坡度应达到1/500-1/800;表土剥离与回覆133340m³,挖填土方量250000m³,修建田坎5000m³,田坎规格:高度不大于4.8m,田坎外侧角为60°或65°;修建地埂3000m³,地埂底宽0.9m、顶宽0.3m、高0.3m、梯形断面;修建3-6m宽不低于18cm厚泥结石路或不低于15cm厚混凝土路3000-5000m;修建排水沟3000-5000m;增施有机肥不小于300 kg/亩、硫酸亚铁不小于50kg/亩并深翻。亩均投资大约3000元左右。

(五)梯田改造型建设模式

1.建设区域

主要在晋陕丘陵沟谷区、晋东山地丘陵区、晋东南盆地丘陵区、晋北高原区平整度较差的旱作梯田,通过平田整地控制水土流失,提升高产稳产能力。

2.建设内容

优先实施里切外垫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平整工程、做好农田防护措施,综合配套田间道路工程、土壤改良工程和排水工程等。

土地平整工程:对现有梯田通过里切外垫等措施进一步平整,合理规划和适度归并田块,修建反坡梯田便于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

农田防护工程:配套土(石)坎、土(石)埂、种植生物坎等坡面防护设施,建设农田林网等农田防护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修建田间道路,进行道路硬化或铺设砂石路,配套满足生产需要的道路附属设施。

土壤改良工程:实施秸秆还田、增施精制有机肥及加厚耕作层、应用土壤保水剂与改良剂等地力培肥工程,对梯田进行综合治理。

排水工程:田边或路侧修建排水沟,径流量大的区域应修建混凝土排水沟。

3.建设标准

以一千亩单元为例,沿等高线将原有梯田进行整治,通过平田整地,田面平整度(100m×100m)应不大于10cm,横纵向坡度应达到1/500-1/800;表土剥离与回覆133340m³,挖填土方量200000m³,修整田坎3000m³,田坎高度不大于4.8m,田坎外侧角为60°或65°,整修地埂3000m³,地埂底宽0.9m、顶宽0.3m、高0.3m、梯形断面;修建3-6m宽不低于18cm厚泥结石路或不低于15cm厚混凝土路3000-5000m;修建排水沟3000-5000m;增施有机肥不小于300 kg/亩、硫酸亚铁不小于50kg/亩并深翻。亩均投资大约2500元左右。

(六)客土改良型建设模式

1.建设区域

主要在晋东南山地丘陵区及其他各区河流两侧土层浅薄的旱耕地,通过实施客土填充增加土层厚度,满足农作物高产需求。

2.建设内容

优先实施客土改良工程,综合配套土壤改良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等。

客土改良工程:在土层较薄地区实施客土填充,增加土层厚度;对偏粘土壤与原有偏砂耕地土壤掺混并深耕,改良土壤质地。

土壤改良工程:使用有机肥、土壤改良剂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耕地地力。

田间道路工程:修建田间道路,进行道路硬化或铺设砂石路,配套满足生产需要的道路附属设施。

农田防护工程:配套土(石)坎、土(石)埂、种植生物坎等坡面防护设施,建设农田林网等农田防护工程。

3.建设标准

以一千亩单元为例,选择项目区附近土质优良的取土场,客土填充后耕地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60cm以上,客土回填量200000m³,通过平田整地,田面平整度(100m×100m)应不大于10cm,横纵向坡度应达到1/500-1/800;整修地埂3000m³,地埂底宽0.9m,顶宽0.3m,高0.3m,梯形断面;修建3-6m宽不低于18cm厚泥结石路或不低于15cm厚水泥混凝土路3000-5000m;增施有机肥不小于300 kg/亩、硫酸亚铁不小于50kg/亩并深翻。亩均投资大约4500元左右。

(七)集雨补灌型建设模式

1.建设区域

主要在晋陕丘陵沟谷区、晋东山地丘陵区、晋东南盆地丘陵区、晋北高原区水资源缺乏且不适合建设较大水利设施的旱作耕地,通过修建集雨补灌设施,解决“卡脖子旱”,提升耕地稳产高产能力。

2.建设内容

结合地形,充分利用降水形成的地面径流,优先建设集雨补灌农田小水利设施。综合配套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土壤改良工程和农田防护工程等。

集雨补灌工程:选择在产生地表径流和雨水汇流点,且土层比较深厚的地方修建软体水窖等蓄水设施,配套建设引水沟与沉沙池;配备小型水泵和自流管道渠系;配备出水口和水肥一体化滴灌、渗灌等节水设施,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等电力配套设施。

土地平整工程:对于田面起伏不平的田块和地块面积较小而土层较厚的田块进行土地平整,归并为大地块,满足灌溉规范需求。

田间道路工程:修建田间道路,对于坡度较大的道路进行硬化。

土壤改良工程:通过深松耕、增施商品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

农田防护工程:配套土(石)坎、土(石)埂、种植生物坎等坡面防护设施,建设农田林网等农田防护工程。

3.建设标准

以一百亩单元为例,根据汇水面选择合适区域修建不少于六个500m3的软体水窖,布设引水沟和沉沙池,配备小型水泵,配套软管及太阳能电力设施;对田面进行平整,通过平田整地,田面平整度(100m×100m)应不大于10cm,横纵向坡度应达到1/500-1/800;整修地埂300m3,地埂底宽0.9m、顶宽0.3m、高0.3m、梯形断面,整修田坎300立方米,田坎高度不大于4.8m,田坎外侧角为60°或65°;修建3-6m宽不低于15cm厚砂石路,确有必要的可修建不低于15cm厚的混凝土路;增施有机肥不小于200 kg/亩并深翻。亩均投资大约4000元左右。

(八)沟坝地治理型建设模式

1.建设区域

主要在晋陕丘陵沟谷区、晋东山地丘陵区、晋东南盆地丘陵区、晋北高原区沟谷底部的旱作耕地,通过修建谷坊、平田整地和布设排水设施,筑坝排洪,解决耕地防洪抗水蚀问题,达到高产稳产。

2.建设内容

优先修建谷坊、排水渠道,同时对田块进行平整。综合配套建设田间道路工程和土壤改良工程等。

田块整治工程:根据沟道长度和高差,修建谷坊或拦水坝,同时进行平田整地,提高耕地纳蓄降雨能力。

排水工程:沟道两侧或单侧修建排水沟渠,水量大的应修建混凝土排水渠。

田间道路工程:沟道两侧或单侧修建生产道路,对于坡度较大的道路进行硬化。

土壤改良工程:推广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通过增施商品有机肥培肥地力。

坡面防护工程:依土质情况,通过稳定计算确定边坡的坡度值,并根据边坡的高度和坡度等不同条件,分别采取削坡开级、植物护坡等工程措施。

3.建设标准

以一百亩单元为例,根据沟道地形逐级修建谷坊,谷坊高度2-4m,土方量1500m³,对田面进行平整,通过平田整地,田面平整度(100m×100m)应不大于10cm,横纵向坡度应达到1/500-1/800;整修地埂300m³,地埂底宽0.9m、顶宽0.3m、高0.3m、梯形断面;沟道单侧布设混凝土排水渠道300m;修建3-6m宽不低于15cm厚砂石路300-500m,确有必要的可修建不低于15cm厚的混凝土路;增施有机肥不小于200 kg/亩并深翻。亩均投资大约2500-3000元。

标签:



推荐more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