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荒山蝶变“喀斯特森林” 广东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8.7%-凯发k8官网手机客户端

  • 商洛在线
  • 2022-08-24 08:00:19
  • 来源:南方日报

半个多世纪前,位于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坝还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已建成世界最大的百万亩人工林海。沧桑巨变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的奉献与坚守。

年来,广东用实际行动践行“塞罕坝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笔者从省林业局获悉,广东“绿色版图”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8.7%,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持续增长,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数量稳步增加,成为全国最“绿”省份之一。

接力创新▶▷

石漠荒山蝶变“喀斯特森林”

8月的塞罕坝,有无垠的林海、壮阔的草原、广袤的湿地、清澈的湖泊……满眼都是迷人的风景。这里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兽的天堂”。

但在20世纪60年代,塞罕坝还是一片严重退化的荒山秃岭,无法阻挡浑善达克沙地的风沙南侵。1962年,为改善当地自然环境,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原国家林业部决定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

在物质和技术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经过三代林场建设者的艰苦奋斗,如今的塞罕坝林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有林地面积115.1万亩,林木蓄积量103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2%。

用“林二代”夫妻瞭望员刘军、王娟的话来说:“每次看到漫山遍野的林子都会觉得很欣慰,这片林子每年都在变化长大。”

“林三代”90后技术员刘鑫洋也表示:“这几年,林子里的野生动物变多了,经常能看见狍子、野鸡、灰鹤、天鹅等,说明塞罕坝的森林质量越来越好了。”

六十载的寒来暑往,在一代代塞罕坝人的艰苦奋斗中,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从河北到广东,从塞罕坝林场到南海之滨,防治土地荒漠化都是林业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粤北地区,被称为“土地癌症”的石漠化现象突出,尤以韶关乐昌、乳源等地为甚。“本世纪初,广东石漠化地区的土壤覆盖聊胜于无,植物很难生长。”乐昌市林业局一位干部回忆。

咬定青山不放松。可能几乎为零,也意味着一线机会。十多年来,乐昌的林业干部爬遍了一座座石头山,在薄薄的土层上试遍了不同树种。枯荣交替间,一层层细土被悄然留下,本土树种柏树也越长越好。

相比于2005年,乐昌市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20万亩,特别是重度石漠化面积大幅减少80%;自2008年全面启动并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来,广东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治理石漠化总面积90万亩。

最让乐昌秀水镇护林员朱君辉印象深刻的是水的变化。“以前一下雨,山里必是泥水横流;现在就算暴雨过后,水渠里的水也还是比较清澈的。原本石漠化加剧水土流失的死循环,现在已经解开了!”朱君辉说。

岩溶荒漠变身“喀斯特森林”,一代代人植绿护绿,不仅在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留下了一片绿洲,更在北江上游为珠三角的“钢筋森林”涵养了充足的水源。笔者从省林业局获悉,“十四五”期间,广东将规划建设500万亩的高质量水源林,为广东生态文明和美丽广东建设增绿添彩。

绿色发展▶▷

将森林变成“钱库”“粮库”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的塞罕坝,林场主营业务收入超26亿元,主要来源于森林抚育与利用原木产品、工程造林与园林绿化苗木、生态旅游等方面。

“好风光”带来了好收入,林场通过建设国家森林公园,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打造了七星湖、塞罕塔、亮兵台等18处景点,带动哈里哈、姜家店、御道口等周边乡镇生态旅游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达6亿元。此外,塞罕坝林业碳汇项目已成功在国家发改委备案474万吨,保守估计经济收益可达数亿元,目前已完成碳汇交易16万吨,实现收益309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样喜人的变化也发生在广袤的南粤大地上,经过各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葱郁的森林化身“钱库”“粮库”,正成为广东乡村振兴的坚实后盾。

在梅州远泗水镇,一条现代化公路穿过群山。一路上,不时能见到一座座森林火情观察哨,时刻监视着火情动向。年来,如火情观察哨等设施正逐步取代以往的伐木设施,在当地,护绿正逐渐成为比伐木更经济的行当。“如今,不少村民都选择在林下种植灵芝等帮补经济,当地生态良好,年来灵芝的行情也更好。”远县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

当地居民介绍,以往村民在林地上种树,10年一伐,基本用在子女嫁娶、学业等方面,周期太长;而如今,灵芝可以每年收获,每亩净利润超过5000元。不仅如此,远县还着力发展梅片树种植提取天然冰片等,在生态保护中发展绿色经济。“我们向林农收购梅片树新鲜枝叶,每吨可达1600元。到2050年,梅片树产值有望超过50亿元。”远县产业林长、华清园公司负责人凌凤清说。

发展林草特色产业和巩固生态扶贫成果,多方位助力乡村振兴,力促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广东的做法受到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

赓续传承▶▷

让塞罕坝精神在广东落地生根

塞罕坝的绿色实践告诉人们,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力量,又要靠精神力量。塞罕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新征程上传承好、弘扬好塞罕坝精神,是塞罕坝林场乃至河北的一项重要工作。

2021年11月,国家林草局在塞罕坝设立了党校分校。同年,林场成立了塞罕坝精神研究中心和发扬塞罕坝精神办公室,组建塞罕坝精神宣讲团,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还与外交部、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20余家单位开展联学共建。此外,林场还将8月份定为塞罕坝精神宣传月,深入挖掘塞罕坝精神时代内涵,以更高标准扎实推进生态建设与保护。

在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正当其时。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广东在经济保持稳增长的同时,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绿色发展之道,将塞罕坝精神落到实处。

从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到粤东、粤西全国最大面积的红树林,再到粤北的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广东的生态发展区位特点各有不同,一代代林业工作者因地制宜,接续奋斗,将南粤大地的绿美山川建设得更加丰富、美丽。在如今的广东,植绿、护绿、爱绿不仅是林草部门的工作职责,全省各界更是一起行动起来,让塞罕坝精神在全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全民义务植树热情高涨。2021年是我国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40周年。40年来,广东累计参加义务植树人数11亿多人次,折算植树50多亿株,开创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国土绿化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广东省“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称号,全省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广东共认定省级自然教育基地100个,涌现出从事自然教育的专业社会组织超过500家,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阵地700个,举办粤港澳自然教育季、粤港澳自然观察大赛等品牌活动2.5万余场,累计参与活动人次超过630万。

粤港澳三地共享生态发展成果方兴未艾。自2020年起,广东省联合香港、澳门共同将每年的7至8月定为粤港澳自然教育季,组织开展系列活动,推动粤港澳合作交流,打造粤港澳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品牌。当下,第三届粤港澳自然教育季正如火如荼开展,数百场自然体验、植物辨识、自然课堂等自然教育活动,在大湾区的绿水青山之间,三地青少年相互学促进,生态文明的种子一同萌芽。

如今,塞罕坝精神正逐渐融入南粤大地的明山秀水;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成为广东、河北两地的共识。在新征程中,广东将继续以塞罕坝精神为标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奋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记者 邵一弘 陈薇)

标签:



推荐more

网站地图